《红军长征记》
来源:
|
作者:yananred
|
发布时间: 2018-03-14
|
3622 次浏览
|
分享到:
无论从政治史或军事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史或新闻出版史的范畴,长征真正成为“世界语言”,成为“英雄创世纪”,成为一种人文精神,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得益于毛泽东。
《红军长征记》,原名为《二万五千里》,1937年2月由丁玲主编,共收录长征亲历者100篇回忆录,附歌曲10首等,讲述红军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经历和见闻、感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作品。今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了这部《红军长征记》。
但至今依然还有像李月波、莫休、曙霞等人,或许因为化名或许因为早早牺牲,依然生平不详。
新闻出版不仅是市场,更是战场,是阵地。其实,新闻出版的市场就是战场。提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的毛泽东深谙此道。自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到1935年底红军长征抵达陕北,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对中共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封锁的同时,还进行了新闻封锁。九年来,无论是国外的媒体,还是国内的报刊,有关红军和毛泽东、朱德的报道满天飞,且大多是攻击“赤匪”的谣言和污蔑之词,尽诋毁之能事。
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36年春天就开始酝酿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征集有关个人日记等,做好对外形象的宣传工作,把红军和苏区的真相告诉给全国人民和全世界。
1936年7月,因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来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把红军长征宣传出去,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7月13日,刚刚抵达保安才两天的毛泽东步行至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外交部,看望刚刚到达的斯诺。第二天,他又出席了欢迎斯诺的大会。随后,他在15日、16日、18日、19日、23日与斯诺进行了深入交谈。
8月5日,毛泽东和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署,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信函:“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来稿请于九月五日前寄到总政治部。备有薄酬,聊志谢意。”
同时,毛泽东还向各部队发出电报,称:“现有极好机会,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必须出版关于长征记载。为此,特发起编制一部集体作品。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九月五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
毛泽东的号召,得到了红军将士们的积极响应,纷纷拿起笔来撰写自己的长征回忆录。中央领导、军委领导同志首先带头写作,如董必武、谢觉哉、徐特立、李富春、张云逸等。作政治工作的陆定一、李一氓、萧华、王首道、熊伯涛等身体力行。
在保安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的36名学员都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他们中不少人也纷纷响应号召,许多拿枪杆子的人,如张爱萍、彭雪枫、刘亚楼、杨成武、谭政、耿飚、周士第、陈士榘、莫文骅、彭加伦、舒同、贾拓夫、童小鹏等,都立即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笔杆子,写自己的长征故事。但至今依然还有像李月波、莫休、曙霞等人,或许因为化名或许因为早早牺牲,依然生平不详。
童小鹏在通知发出第二天的日记中这么写道:“杨(尚昆)主任、陆(定一)部长又来要我们写长征的记载,据说是写一本《长征记》。用集体创作的办法来征集大家——长征英雄们的稿件,编成后由那洋人带出去印售。并云利用去募捐,购买飞机送我们,这真使我们高兴极了。”童小鹏在日记中所说的“洋人”,正是埃德加·斯诺。他热情高涨,一个人就写了《离开老家的一天》《粤汉路边》等7篇文章,最后一篇《残酷的轰炸》完成于10月7日。